人工智能面对全球各地政府监管与企业应对策略:从实践、开源战略到法务赋能

28 Nov 2025
12:15 - 13:15
主论坛

问题一:企业应如何构建一套能同时应对全球多法域下不同法规的AI治理框架?

构建全球化AI治理框架,关键在于采用“核心原则统一,局部策略适配”的架构,以实现合规的全局一致性与局部灵活性。这一框架的建立需分三步走:

首先,提炼适用于全球的合规核心原则。企业应从欧盟《AI Act》、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规定,以及美国、韩国等国家的人工智能相关规定中,提炼出共通的监管原则,如透明度、公平性、数据保护与可问责制等。将这些原则具体化为企业AI治理的基本框架,确保全球业务在风险底线上保持一致。

其次,建立内部AI应用风险分级与差异化治理机制。企业可参照国际经验,建立内部的风险分类体系(如:禁止、高、有限、最小风险)。根据此分类,匹配差异化的合规流程。例如,对“高风险”应用,实施全生命周期的严格管控,包括强制性的影响评估、详尽文档记录和持续监控;而对“最小风险”的内部工具,则适用简化的自我评估流程。

最后,推动“合规内嵌”从理念走向流程化。法务需与研发团队协作,将法律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技术标准与开发规范,例如在数据准备阶段要求提供权利证明,在模型测试阶段设定公平性指标阈值。最关键的是,将这些合规检查点设置为产品开发流程中的“强制通关节点”,与项目管理工具绑定,确保合规性在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的每个环节都得到验证。

问题二:在使用开源AI模型时,法务应重点关注哪些风险,并如何制定有效的管控策略?

开源模型的核心风险集中于知识产权、数据安全与输出内容安全性三个方面。有效的管控策略需贯穿模型的选择、使用与运维全流程。

准入阶段是“防火墙”。法务需联合技术部门建立开源模型准入评估清单,进行深度尽职调查:一是知识产权审查,超越模型许可证本身,必须追溯其训练数据集的来源与版权合法性,这是当前较大的潜在侵权风险点;二是安全扫描,排查模型已知的漏洞与后门;三是出口管制审查。据此建立企业的“模型白名单”,从源头控制风险。

使用阶段是“管控区”。此阶段需规范输入与约束输出。首先,明确数据输入要求,确保用于微调或推理的企业自有数据不侵犯第三方权益或泄露个人隐私。其次,也是最具挑战的,是对模型输出的管控。必须为直接面向客户或影响重大决策的AI应用,部署实时内容过滤机制,并对关键决策设置强制性真人审核流程,以防止生成有害、偏见或违法违规内容。

运维阶段是“监控网”。开源生态动态变化,必须建立持续监控机制,对已部署的模型进行定期的安全与合规复审,及时应对新发现的漏洞、许可证变更或法规更新。通过这套组合策略,法务能将开源技术的“不确定性”纳入可控的管理范围,在驾驭其红利的同时守住风险底线。

问题三:在AI产品开发的具体实践中,法务如何将“合规内嵌”理念落地?

“合规内嵌”的成功落地需要机制保障,这需要落实制度、流程与协作三方面的工作。

在制度层面,核心是建立常态化的评估机制。例如,企业通过内部制度要求所有被评估为“中等”及以上风险的AI项目,在立项阶段就必须启动由法务主导的合规影响评估,系统性地扫描项目在数据、算法、隐私等方面的潜在风险,其结论作为项目立项的关键依据之一,从源头上确保法务的早期介入。

在流程层面,关键在于“翻译”与“嵌入”。法务需与技术团队合作,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研发团队能理解执行的AI开发合规“Checklist”,并将其嵌入敏捷开发流程,成为具体任务:例如,在数据准备阶段,明确要求“提供训练数据合法授权证明”;在模型测试阶段,要求“完成偏差检测并输出报告”;在部署上线前,确认“用户告知与同意机制”已就位。

在协作与工具层面,必须将合规检查点设置为研发管理系统中的“强制通关节点”。这意味着,未完成合规签核,任务将无法流入下一阶段。此外,积极引入自动化合规工具,能将部分合规要求自动化执行,提升效率与可持续性。

问题四:当不同法域的监管要求存在潜在冲突时,企业法务应如何制定应对策略?

应对跨法域监管冲突,企业首要任务是梳理不同法域下的监管要求,将欧盟、中国、美国等主要司法辖区的AI监管要求分解到数据治理、算法特性、运营义务等统一维度进行系统化比对,精准识别实质性冲突点,为后续决策提供清晰依据。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冲突性质并行推进两条应对路径:

一是技术适配路径。当监管要求存在根本性技术冲突时,可通过架构设计实现合规隔离。例如,针对数据跨境流动规则冲突,可为特定市场部署独立的技术栈与数据环境。此方案虽增加初期成本,但能提供最高的合规确定性,是应对刚性要求的保障性措施。

二是合规性论证。对解释空间较大的监管要求,应主动准备法律合规论证意见,做好与监管进行建设性沟通的准备。重点阐释企业技术方案如何实质实现监管目标,争取通过合规认证或获得有利的执法裁量,为企业赢得更优化的运营空间。

通过系统化的要求比对与灵活的双轨应对,法务部门能将监管冲突转化为展示专业能力、提升企业治理水平的战略机遇,为全球业务拓展提供稳健的合规支撑。

问题五:企业应如何构建覆盖AI全生命周期的个人信息保护体系?

构建覆盖AI生命周期的数据保护体系,需要突破传统“静态”数据管理思维,转向动态、场景化的治理模式,将合规要求精准嵌入AI开发与运营的每个关键阶段。

在数据收集与预训练阶段,核心是确保“合法权源”与“数据质量”。企业必须解决训练数据的授权问题,积极探索个人信息处理的合法性基础在AI训练场景下的适用边界。同时,需建立严格的数据清洗标准,对敏感信息进行匿名化处理,从源头控制风险。

在模型微调与优化阶段,关键在于遵守“目的限制”原则。用于微调的数据必须与初始训练目的兼容。若使用业务数据微调模型,必须重新评估合法性基础,并更新隐私政策,明确告知用户数据将用于优化AI。

在模型推理与交互阶段,风险焦点是“输出控制”与“个人权利响应”。必须建立机制防止模型在交互中泄露训练数据所含的个人信息。同时,需建立高效通道以响应个人信息主体行使查询、更正、删除等权利。当个人信息已被模型吸收并影响其参数时,如何实现“被遗忘权”是前沿难题,可能需要理论和实务界的进一步研究探讨。

综上,法务需与技术团队紧密协作,为每个阶段制定清晰的个人信息处理规范与安全标准,实现个人信息在AI全生命周期的体系化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