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企业最容易触发的刑事风险有哪些?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2022年公布的数据,2017至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单位犯罪1.4万件4.7万人,75%集中在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类犯罪领域。起诉数量较多的罪名有: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5512件,占39.4%;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1132件,占8.1%;非法占用农用地罪1071件,占7.7%;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931件,占6.7%;污染环境罪636件,占4.5%。上述五个罪名,约占全国检察机关单位犯罪起诉数量的六成,是企业最容易触犯的刑事罪名。换言之,企业要想避免触发刑事风险,做好税务、融资、用地、环保方面的合规至关重要,同时涉及外贸业务的企业还要格外注意规避走私风险。
今年以来,司法机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政策,重点关注民营经济保护,使得破坏营商环境犯罪也成为了打击的重点。全国检察机关今年上半年起诉扰乱市场秩序罪2万人,同比上升52.7%;起诉民营企业内部腐败犯罪5827人,同比上升41.1%。刑事风险在企业可能遭遇的诸多风险中,可能是最致命的一种,一旦发生,不仅企业,企业家个人也可能付出惨痛的代价。在经济下行、各类风险日益显现的今天,企业更应当从根源预防刑事风险,唯有依靠健康、合规、稳定的发展才能走向长远的未来。
问题二:企业能够采取哪些手段来降低被卷入刑事案件的风险?
预防是最好的保护,而对于刑事犯罪的涉罪风险,预防尤为重要,这是由刑事程序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一方面,刑事程序有其惯性,一旦刑事侦查启动,企业或相关人员脱罪的可能性便随着程序的推进而逐步减少;另一方面,企业一旦成为“犯罪嫌疑人”,就势必要承受信誉受损、运营受阻的不利后果。
刑事风险的预防,可以分为常态化的刑事风险防控和针对性的涉罪风险防控两类。常态化的刑事风险防控,指通过搭建合规管理体系、培育合规文化,全面提升企业的风险识别、评估、应对水平,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很多看似严重的风险在萌芽之初,可能只来源于一个管理上的小漏洞、一次不经意的小疏忽,完全有可能通过完善制度、加强培训、明确职责等措施令其消弭于无形。
针对性的涉罪风险防控,则是指借助专业人士的帮助,阻断一般风险向刑事犯罪的转化路径。刑事涉罪风险往往有其征兆,可能是外部监管部门的调查、处罚,也可能是内部人员的违规违纪事件,此时应立即聘请专业人士介入处置。当企业被监管部门调查时,律师能够协助企业评估涉罪风险、准备申辩材料、申请和参与听证,以及与监管部门进行沟通谈判等,以防止监管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有效防范行政违法风险转化为刑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