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诉讼与合规法律实务热点问题探讨

反垄断诉讼与合规法律实务热点问题探讨

问题一:近期反垄断民事诉讼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原告举证责任有所减轻,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反垄断民事诉讼的提起,反垄断民事诉讼数量有所增加 企业在面对反垄断调查与处罚的同时还可能面临来自上下游合作方、竞争对手、终端消费者等主体提起的反垄断诉讼 反垄断后继诉讼中原告胜诉率提高,大额损害赔偿案件开始出现 协议主体间商业利益冲突、合同纠纷引发的垄断协议案件增多 随着企业对反垄断法的理解加深、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将反垄断诉讼作为解决与协议方的冲突、获取商业优势、提高谈判地位的重要手段,作为针对境内外仲裁、合同诉讼、知识产权侵权诉讼等程序的反制手段 上海华明电力与武汉泰普垄断协议纠纷案:诉讼程序中的和解协议并不一定安全 知识产权与反垄断交叉问题引发许多热点案件 宁波四家稀土企业诉日立金属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必需设施原则的慎用,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规制的平衡 问题二:如何在商战与博弈中策略性利用反垄断诉讼制度? 策略性运用反垄断诉讼,为商业谈判“加码” 不受违法条款的约束 获得更好交易条件的筹码 在涉嫌垄断行为中作为“自保”的手段 全方面、多环节防范反垄断诉讼被告风险 加强合同及交易文件以及商业策略合理性论证记录的管理,保留相关证据资料 对外发布的言论需要进行事前审查,否则可能在潜在反垄断诉讼中成为帮助对方的证据 诉讼过程中,关注舆论情况,善用舆论形成有利于己方的舆论环境 《新反垄断司法解释》出台后,原告举证责任大幅下降,作为被告需要及时调整举证和搜集证据的策略 关注后继反垄断民事诉讼风险 问题三:对于新反垄断司法解释的发布与实施,企业需要重点关注哪些内容? 健全行政执法和司法衔接机制 进一步明确举证责任分配规则和证明标准,大幅减轻原告的举证负担和证明难度 不同类型垄断案件中对相关市场的举证责任不同 针对平台经济、医药行业的特点设置了特殊条款...
Read More

人工智能在大型企业落地的合规要求

问题一:您日常工作中是否会应用AI工具?目前法律AI应用在哪些方面做的比较好能够帮助提高工作的效率? 法律工作常见的AI应用场景主要包括: 法律检索:能够辅助快速的检索相关的法律条文以及专业文章,提供法律研究的依据; 合同分析与总结:可以使用AI工具快速扫描和分析合同内容,提取关键条款,比对合同范本,确保合规性; 风险评估:AI系统能够初步辅助识别潜在的法律风险,是否存在明显合规问题、知识产权侵权等; 文档自动化:自动生成法律文书框架和内容,减少手动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常见法律问题解答:对简答的法律问题能够给出初步的解答并提供引用的索引。 问题二:从法务的角度是否会对业务部门应用AI提出要求,是否会遇到合规要求和业务需求冲突的场景? 法务部门需要对业务提出的要求主要包括: AI应用在数据处理、隐私保护、以及算法透明度等方面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例如涉及需要使用到用户个人数据时,严格遵守个保法等法律法规,确保数据的合法、正当、最小化使用; AI应用本身的合规性,是否按照相关法律要求进行备案以及评估,AI的保密性以及责任归属的问题; 要求AI应用在决策过程中避免偏见和歧视,确保算法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提前做好风险评估,在使用新的AI技术包括“高风险”产品的同时与业务部门合作制定安全监控、预警以及风险缓解措施; 通过持续的跨部门沟通,确保业务部门理解合规的重要性,为业务的部门提供清晰的合规框架和指导,帮助他们在追求创新的同时,注重风险控制和合规性,通过跨部门沟通和协作,找到平衡点,如通过定制化AI应用或采用风险缓解措施; 法务部门也可以参与产品前段设计,从早期阶段就参与AI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确保合规性嵌入产品中。 问题三:目前是否已经有针对AI的应用制定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如何兼顾企业发展和合规? 许多企业已经制定了针对AI应用的管控措施,包括: 制定使用AI的政策,明确AI应用的目的、范围和限制,确保符合伦理和法律标准; 建立审查机制:对AI应用进行审查,评估其合规性和安全性; 在AI应用前进行风险评估,包括法律和技术上的风险,制定安全措施以及风向缓解措施; 在产品开发的早期阶段就将合规性纳入考虑,确保创新过程与法律法规同步,减少后期调整的成本和风险; 对业务人员进行AI相关的法律和伦理培训,提高整体合规意识; 与监管机构保持沟通,了解最新的法规动态,及时调整AI应用; 跨国家和跨地区的AI使用和合作需要协调不同地区的合规要求,确保全球一致性,遵守各地的AI监管规定。 问题四:对于外部律师在需要交付的工作中应用AI怎么看?...
Read More

刑事风险识别、前瞻与策略化应对

问题一:企业最容易触发的刑事风险有哪些?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2022年公布的数据,2017至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单位犯罪1.4万件4.7万人,75%集中在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类犯罪领域。起诉数量较多的罪名有: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5512件,占39.4%;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1132件,占8.1%;非法占用农用地罪1071件,占7.7%;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931件,占6.7%;污染环境罪636件,占4.5%。上述五个罪名,约占全国检察机关单位犯罪起诉数量的六成,是企业最容易触犯的刑事罪名。换言之,企业要想避免触发刑事风险,做好税务、融资、用地、环保方面的合规至关重要,同时涉及外贸业务的企业还要格外注意规避走私风险。 今年以来,司法机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政策,重点关注民营经济保护,使得破坏营商环境犯罪也成为了打击的重点。全国检察机关今年上半年起诉扰乱市场秩序罪2万人,同比上升52.7%;起诉民营企业内部腐败犯罪5827人,同比上升41.1%。刑事风险在企业可能遭遇的诸多风险中,可能是最致命的一种,一旦发生,不仅企业,企业家个人也可能付出惨痛的代价。在经济下行、各类风险日益显现的今天,企业更应当从根源预防刑事风险,唯有依靠健康、合规、稳定的发展才能走向长远的未来。 问题二:企业能够采取哪些手段来降低被卷入刑事案件的风险? 预防是最好的保护,而对于刑事犯罪的涉罪风险,预防尤为重要,这是由刑事程序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一方面,刑事程序有其惯性,一旦刑事侦查启动,企业或相关人员脱罪的可能性便随着程序的推进而逐步减少;另一方面,企业一旦成为“犯罪嫌疑人”,就势必要承受信誉受损、运营受阻的不利后果。 刑事风险的预防,可以分为常态化的刑事风险防控和针对性的涉罪风险防控两类。常态化的刑事风险防控,指通过搭建合规管理体系、培育合规文化,全面提升企业的风险识别、评估、应对水平,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很多看似严重的风险在萌芽之初,可能只来源于一个管理上的小漏洞、一次不经意的小疏忽,完全有可能通过完善制度、加强培训、明确职责等措施令其消弭于无形。 针对性的涉罪风险防控,则是指借助专业人士的帮助,阻断一般风险向刑事犯罪的转化路径。刑事涉罪风险往往有其征兆,可能是外部监管部门的调查、处罚,也可能是内部人员的违规违纪事件,此时应立即聘请专业人士介入处置。当企业被监管部门调查时,律师能够协助企业评估涉罪风险、准备申辩材料、申请和参与听证,以及与监管部门进行沟通谈判等,以防止监管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有效防范行政违法风险转化为刑事风险。 论坛主题列表 立即登记参会